6月18至19日,中國科學院區域創新集群建設規劃研討會在成都召開。中國科學院秘書長鄧麥村、副秘書長潘教峰主持會議。成都分院院長張雨東、四川省政府副秘書長蔡競分別致辭。院機關相關部門、各分院、合肥物質科學院,以及地方政府領導等100多位代表出席會議,其中33位代表來自16個省市區的地方發改委、科技廳、經信委和農委。
鄧麥村介紹了創新集群建設的背景、規劃編制進展情況和總體安排。他指出,創新集群建設主要是通過全院優勢力量的聚集、各創新主體合力的形成、創新價值鏈各環節的有效貫通,以科技創新引發產業創新,以科技創新帶動區域創新,形成區域內創新要素高效聚合和流轉,集科技創新、管理創新與區域創新為一體的協同創新網絡。創新集群建設對支撐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和發展、提升區域創新能力、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科學院應充分把握新的發展機遇,為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作貢獻。
會議分別聽取了北京創新與轉化集群、長三角創新與轉化集群、珠三角創新與轉化集群等3個重點區域創新集群,東北先進材料、綠色智能制造和先進農業創新集群,西南資源和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利用創新集群,西北生態環境治理與能源資源可持續利用創新集群,長江中上游生態環境保護及產業升級創新集群,黃淮海綠色現代農業創新集群等5個特色區域創新集群的規劃和重點任務實施方案的匯報。與會專家圍繞地方發展需求、集群建設的定位、目標和體制機制、重點任務凝練等重要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地方政府領導結合地方發展需求,對集群建設提出了很多重要意見和建議。
會議肯定了各集群規劃工作進展,一是各集群規劃均站位較高,從區域發展需求出發,凝練目標任務,很多集群對區域產業發展進行了細致深入的分析;二是各集群對集群建設的內涵和舉措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集群規劃中閃現很多“亮點”;三是各集群都提出了重點任務及實施方案,部分實施方案提出了產業技術路線圖,已找到切入點并形成具體方案。
通過研討,與會代表一致認為,創新集群建設是一項重大戰略舉措,是科技與區域經濟社會的融合,體現了中科院“開放辦院”的戰略,要堅定不移地推進創新集群建設;創新集群建設面臨難得的戰略機遇,要努力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創新集群是集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區域創新于一體的協同創新組織形式,要促進領域聚集、地理集中、資源聚集;創新集群建設任務復雜、艱巨,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要探索建立創新集群發展的動力機制和體制機制;要盡快啟動試點工作,在試點中不斷探索。
潘教峰在會議總結時強調,創新集群規劃要進一步深入分析產業鏈,凝練共性關鍵問題,找準切入點;要加強與地方政府的溝通,探索與區域內其他相關研發力量合作的方式;要探索構建創新網絡,建立鼓勵科研院所研發人員創業、吸引風險投資等的體制機制,體現三個聚集,逐步形成特色鮮明的、操作性強的集群發展模式。
會議還議定了下一步工作安排。
會議現場一
會議現場二
鄧麥村講話
潘教峰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