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至11日,由中國科學院院士陳顒、朱日祥、郭華東、崔鵬等組成的專家組赴西昌和攀枝花考察安寧河斷裂帶次生山地災害,并與來自國土資源部、中鐵二院、中科院成都分院、四川省地震局、四川省科技廳、四川省測繪地理信息局、四川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西南交通大學、涼山州等相關部門領導、專家圍繞中國科學院院士咨詢評議項目“中國地震帶潛在山地災害預判與風險防范”展開交流座談。
安寧河斷裂系攀西地區一條區域性活動大斷裂,與鮮水河斷裂、則木河斷裂-小江斷裂共同組成了川滇活動塊體的東邊界,是我國著名的地震活動帶。其復雜的地形地質條件和充沛的降雨使得該區域成為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山地災害高發區。項目組寄希望通過系列科學考察,開展次生山地災害基礎理論、試驗示范與技術成果推廣應用研究,提升我國23條斷裂帶次生山地災害防災減災能力。
在為期三天的科考中,考察組一行先后調研了二灘水電站、攀枝花尾礦庫、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金龍山滑坡監測、黑沙河泥石流治理工程等,實地調查了安寧河斷裂帶部分區域次生山地災害。調查組一致認為,山區強震引發的大量滑坡、崩塌、堰塞湖等次生山地災害是造成地震震害損失的主要因素,成為我國山區地震帶國土安全、區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的主要風險源,一定要高度重視并加強地震次生山地災害鏈問題認識。
目前,由于地震帶次生山地災害孕災背景基礎數據和地震帶潛在山地災害早期判識、情景模擬、風險分析與處置的相關理論技術的缺乏,導致對強地表運動傳播規律、次生災害風險源位置與空間分布等認識不夠清楚,很難達到震前預判處理、震中快速評估和震后科學重建。
與會專家認為,一是政府、公眾、科研人員應充分認識災害鏈問題的嚴重性;二是加強地震、山地災害、生態環境等多學科交叉綜合研究,重新認識地震次生山地災害鏈的特點和規律;三是打破政府間的條塊分割,形成防災減災部門有效聯動和資源共享機制。與會專家希望,項目組能進一步完善咨詢報告,增強咨詢建議的可操作性,盡快向各級政府提交報告,并繼續做好地震帶潛在山地災害預判與風險防范的理論和技術研究,在我國地震帶防災減災中發揮實質性作用。
中國科學院院士周成虎、涼山州人民政府副州長楊卉,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生命地學辦公室主任申倚敏以及項目組成員約30人參加咨詢座談會。
考察攀枝花尾礦庫
考察二灘水電站和金龍山滑坡監測
考察黑沙河泥石流治理工程
項目咨詢座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