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至12日,“一帶一路”防災減災與可持續發展國際學術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由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聯合國環境署、聯合國減少災害風險辦公室、“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共同主辦,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牽頭承辦。
中科院院長、“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主席、大會組委會主席白春禮,生態環境部副部長黃潤秋,聯合國環境署、減災辦,國際地理聯合會代表和相關負責人等出席開幕式并致辭。聯合國助理秘書長、秘書長減災事務特別代表水鳥真美發表視頻演講。
白春禮在講話中指出,科技創新與國際合作對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攜手應對重大自然災害風險、保護生態環境安全和實現國際社會經濟繁榮與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作為中國的科技國家隊,中科院有責任和義務為建設安全、綠色、可持續發展的“一帶一路”貢獻科技智慧和力量。他表示,“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作為首個在“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運行的綜合性國際科技組織,將積極深化與沿線各國的科技合作、攜手應對共同挑戰、促進民心相通與人文交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他希望進一步匯聚國際智慧、凝聚國際力量,為有效應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共同面臨的重大自然災害風險,積極創新平臺、創新機制,切實提高沿線各國防災減災與生態建設水平,促進全球共同發展,促進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黃潤秋表示,中國在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中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堅持與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協同推進,在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與貿易活動中堅持綠色低碳發展,踐行生態文明理念,不斷加強與沿線國家在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的合作,為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并將持續發揮積極作用。他強調,減少自然災害風險對于實現“一帶一路”建設的目標和安全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由于強烈的構造運動、脆弱的生態環境,加上頻繁的極端氣候,“一帶一路”沿線許多地區都受到各種地質災害的嚴重威脅,各國需要攜手并進,加強科技合作,分享科技創新成果,構建更有效的減災平臺。
水鳥真美表示,非常高興看到中國政府為確保“一帶一路”建設的風險可控和可持續性而采取的積極措施,并希望各國科學家和研究人員在深化合作基礎上,進一步創新災害風險分析評估方法,積極提供減輕災害風險的解決方案,加快研究制定災后恢復新標準,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有效的減災科技支撐。
此次大會以“攜手共建安全、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絲路”為主題,設有1個主會場、24個分會場,共同探討災害數據調查與共享、形成機理與物理過程、風險分析與管理、監測及早期預警、防災減災與應急管理、災后恢復重建、跨境災害風險防范、可持續發展等議題。大會還圍繞“一帶一路”防災減災與可持續發展主題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作了15場大會特邀報告,并舉辦了絲路文化與發展主題論壇。
與會專家學者還共同發表了《“一帶一路”防災減災與可持續發展北京宣言》,提出了包括加強災害風險認知、災害風險管理、提高災害風險抵抗能力建設、加強災后重建對策的4項科技行動計劃和9項推進措施,并成立了國際減災科學聯盟。
大會開幕式由中科院國際合作局局長李寅主持。聯合國環境署、減災辦、教科文組織代表,巴基斯坦科學院院長穆罕默德·卡西姆·詹,吉爾吉斯斯坦科學院院長朱馬塔耶夫·穆拉特,塔吉克斯坦科學院副院長阿普杜賽特·薩多瓦、基克馬特·穆米諾,國際山地綜合開發中心理事長大衛·莫爾登,歐洲科學與藝術院院長代表陳德亮以及有關國際組織、中外高校與研究機構負責人,有關國家科學院院士、專家學者共計780余人參加了大會。
開幕式現場
大會現場
白春禮致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