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談會上,四川省科技廳廳長楊國安和中科院成都分院院長彭宇行分別匯報了“‘十五’省院科技合作情況”和“‘十一五’省院合作工作目標及2006年重點工作安排”。張中偉省長、白春禮副院長分別代表中國科學院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在《合作協議書》上簽字。
四川省與中科院的科技合作始于2000年3月。2003年3月,雙方又在京舉行科技合作座談會,討論研究了進一步合作的領域、方式和重點,提升了合作層次。“十五”期間,組織開展科技合作項目760個,共辦企業及研發機構30家,累計實現銷售收入168.97億元、利稅50.36億元、社會效益138億元。其中,中科院的技術和成果轉化到四川企業所形成的銷售收入達89.2億元。院省合作為四川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張學忠書記在座談會上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他說,近年來,在中科院的支持和幫助下,我省科技成果轉化、科技園區建設、科技人才培養等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和8700萬四川人民向中科院表示衷心感謝。今天我們續簽合作協議,涉及高新技術、現代農業、生態環境、人口與健康、公共安全等重要領域,每個領域都確定了具體合作項目、近期合作重點,這些都是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中亟待解決的重大科技問題。認真落實好這個協議,必將對我省走創新型發展道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我們要積極創造條件,采取有力措施,取得更大實效,努力把省院合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路甬祥院長說,四川是西部經濟大省,也是科技大省。中科院和四川在高新技術、生命科學、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合作潛力很大,在傳統工業、軍工產業等領域也有廣闊的合作空間。進一步提高院省合作水平,關鍵是要發揮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找準合作的對接點,構建中科院與四川科技創新的合作平臺。四川是西部科技創新的重點省,也是中科院致力于推進院省合作的重點省,希望雙方發揮各自優勢,共同為建設創新型國家作貢獻。
根據協議,雙方未來五年科技合作的重要領域是:包括電子信息、生物、先進制造、新材料、能源、化工、交通等高新技術領域;包括突破性動植物品種選育及配套技術、農產品加工等現代農業技術領域;包括水環境保護與“三廢”污染控制、長江上游及支流生態安全與建設、生態旅游資源可持續利用、農村面源污染治理等生態環境領域;包括公共衛生與優生優育、中醫藥現代化等人口與健康技術領域;包括生物、食品、藥品和化學品安全等技術標準體系,泥石流、山體滑坡等重大災害事件監測、預報、預警等公共安全技術領域。從2006年到2010年,通過省院科技合作,中科院的技術和成果轉移到四川企業所形成的年銷售收入達30億元,成都分院系統自辦產業實現銷售收入30億元。
中科院辦公廳、院士工作局、基礎局、生物局、資環局、高技術局、院地合作局、綜合計劃局、人教局、農業項目辦公室、成都分院負責人和四川省政府辦公廳、發改委、科技廳、財政廳等部門負責人及成都市、樂山市、攀枝花市主要領導參加了座談會和簽字儀式。
會后,雙方互贈了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