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蔬菜作物的種植量在農作物中所占的比重降越來越大。蔬菜生產具有區域性和集中性,尤其在蔬菜生產基地、加工廠、中轉運輸站以及城鎮農貿菜市場,會產生大量蔬菜廢棄物。我國每年產生的蔬菜廢棄物高達1億t。蔬菜廢棄物的特點是含水率和有機質含量高,且極其易腐,不適合現有填埋、焚燒等生活垃圾主流處理技術。但是,該特點適宜進行厭氧消化處理,通過厭氧消化處理,不僅可以獲得清潔能源,生物燃氣,還可以將消化剩余物用作有機肥。然而,由于蔬菜廢棄物的易腐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較高的特點,其在厭氧消化過程中極易酸化,抑制產甲烷菌,最終導致厭氧系統失穩和停止產氣,影響生物燃氣工程的連續穩定運行。
針對蔬菜廢棄物厭氧消化容易酸化失穩的問題,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東博士通過沖擊負荷試驗開展蔬菜廢棄物高溫厭氧消化失穩診斷和功能微生物群落研究。研究表明,氨氮的流失和碳酸氫鹽堿度的下降是造成系統失穩的原因,耦合參數CH4/CO2 和 BA/TA可以作為較好的失穩預警指標;與高溫系統比中溫系統更容易失穩的傳統觀點不同,本研究中高溫發酵系統比中溫發酵系統能夠耐受更高的有機負荷,中溫發酵系統的穩定運行有機負荷為1.0 gVS/(L ? d),而高溫發酵系統在1.5 gVS/(L ? d)的負荷條件下雖有輕微失穩,但是系統能夠自我恢復且穩定運行在該負荷條件下;啟動初期優勢微生物為氫型產甲烷菌(HM),穩定期為乙酸營養型產甲烷菌(AM),在輕微失穩和自我恢復期為互營乙酸氧化菌(SAOB),正是由于互營乙酸氧化菌的乙酸氧化作用解除了有機酸對產甲烷菌的抑制,已經輕微酸化的系統能夠自我恢復。蔬菜廢棄物高溫厭氧消化系統中主要的互營乙酸氧化菌為Thermotogaceae科的S1屬。
本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1476222)、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人才項目(2017423)等的支持。相關成果“Instability diagnosis and syntrophic acetate oxidation during thermophilic digestion of vegetable waste”為題發表在環境領域的國際頂級期刊Water Research上.
過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