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貝葉芒毛苣苔植株及野外生境照片
(A:季雨林景觀B:附生植物C:枯枝上附生的貝葉芒毛苣苔 D:植株 E:花)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森林生態過程與調控項目組劉慶團隊科研人員在整理近幾年藏東南地區野外考察的植物標本過程中,發現一份采集于2015年中國墨脫縣雅魯藏布江沿岸濕潤季雨林中的苦苣苔科植物無法與已經出版的中國植物區系資料中所記載的苦苣苔科植物匹配。當研究人員將視野擴大到到全球尺度上,發現其應該是1920年發表的Aeschynanthus monetaria Dunn。但該物種在國際范圍內僅找到2份標本記錄,采集時間均在100年以前(1912年)。為了更準確地鑒定和評估其未來的保護狀況,研究人員根據考察時記錄的原始影像資料和新采集的標本,補充了物種描述,還討論了該物種采集時的原始記錄及其拉丁命名問題。根據其葉片形狀和拉丁名詞義,研究人員為其首次擬定中文名為貝葉芒毛苣苔。
圖2. 貝葉芒毛苣苔臘葉標本及局部器官形態照片
(A:2015采集的標本B:1912年采集的標本C:花的內部結構 D:幼果 E:葉背F:不定根G:花萼H:花藥)
該發現近日由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與廣西植物研究所科研人員合作以Rediscovery of Aeschynanthus monetaria (Gesneriaceae) in Southeast Tibet, China after more than 100 years為題發表在Phytotaxa 上。胡君為該文的第一作者,成都生物研究所劉慶研究員和廣西植物研究所溫放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
這是該物種隱世百年后重新由我國科學家發現并補充描述,并且首次證實只存在于我國西藏自治區的墨脫縣境內,糾正了產印度的錯誤記錄。該發現為我國喜馬拉雅地區的生物多樣性提供了新資料,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的重要成果之一。研究得到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學考察研究(2019QZKK0301)、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2015FY210200, 2015FY110300)等項目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