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成都山地所在東川站召開工程竣工驗收會議。中國科學院野外站網絡—重點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山地災害大尺度動力學模擬實驗平臺”(簡稱“大平臺”)歷經八年的籌備、設計、施工、安裝以及調試,圓滿完成系統平臺全部功能模塊的建設并順利通過實驗測試和試運行。副所長陳曉清、中國電建集團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曾章波、云南大徹建設監理有限公司工程師張祎、東川區水務局泥防所所長陳加榮出席會議。四級高管、工程總監張宇主持驗收會。
會上,大平臺項目負責人周公旦研究員介紹了項目立項背景、科學目標、建設內容和推進過程。他指出,實驗平臺已完成主體工程建設、儀器設備安裝和系統調試工作,已開展的山地災害實驗結果表明大平臺具備了山地災害大尺度動力過程模擬實驗的條件,完成了項目任務書的要求。大平臺項目工程EPC負責人曾章波帶領勘察負責人梁毅豪、設計負責人顧錦健回顧了大平臺各階段、各工序的建設工作情況,并表示將針對平臺后續實驗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整改好。大平臺項目監理張祎介紹了監理程序和質量把關的實際措施,并表示大平臺工程基本完成預定目標。
驗收專家組由條件保障處處長李樹利任組長。專家組對大平臺工程嚴格有序的按照國家相關規范建設和所取得的成效表示肯定,大家認為大平臺體現了重大裝備在原創性科研中的作用。與會專家充分研討提出了進一步優化平臺功能、保障實驗安全、提升科研效益的若干舉措建議。
東川區水務局泥防所所長陳加榮充分肯定了東川站專家長期扎根東川、服務地方減災的工作和成效。他指出,東川站自主研發的大平臺是全世界山地災害物理模擬規模最大、自動化監測程度最高、系統數據采集同步性最佳的國際先進的實驗平臺,是高水平科技自主創新、自立自強的典范。大平臺的順利完工和投入科研使用,產出的成果必將快速推動全世界山地災害防治科研事業的發展,必將推動院地高質量合作,將打造東川的新名片。
陳曉清對各參建單位表示感謝,他指出,工程驗收是第一步,后續要充分利用該平臺,產出國際一流成果,形成防災減災新工法、新標準,賦予減災“東川模式”新的內涵,為我國山區減災做出更大貢獻。
東川區水務局、成都山地所條件保障處、東川站、中科經緯有關負責人和建設單位、勘察單位、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以及行業主管部門專家參加了會議及現場查驗。
驗收會現場
現場查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