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堰塞壩不僅會顯著改變水文地質環境,還可能觸發鏈式次生災害,典型表現為潰壩前的上游淹沒與潰壩后的下游洪水。野外實測數據是揭示該類堰塞壩形成機理與演化規律的核心支撐,但既往研究多聚焦于局部案例解析,缺乏系統性數據整合與多案例對比,嚴重制約著泥石流堵江災害鏈的預測與防治。
????針對這一問題,胡凱衡研究員團隊歷時兩年取得重要進展。研究團隊通過多源異構數據融合策略,系統檢索了2519份學術文獻、政府調查報告及權威媒體報道,結合Google Earth遙感影像的時空數據校驗,成功構建全球首個泥石流堰塞壩多維度數據庫。該數據庫涵蓋1800-2023年間全球555處典型泥石流堰塞壩案例,完整收錄地理坐標、形態參數(壩長/高/寬/體積)、堵江模式、穩定狀態、壽命周期、堰塞湖特征(長度/庫容/面積)、潰決參數(峰值流量)及環境要素(溫度/降雨)等38項核心屬性數據。基于此數據庫,研究團隊發現泥石流堰塞壩呈現69.8%的高完全堵塞率,漫頂潰決占比高達98%,顯著區別于其他類型堰塞壩;壩體平均壽命僅1.4年,73%的案例在成壩一年內失穩破壞,且同一溝道重復暴發泥石流、堵河成壩的現象頻發。同時,團隊還系統評估了傳統滑坡堰塞壩評估模型對泥石流堰塞壩的適用邊界。
????該數據庫的開放共享為泥石流堵江災害的風險評估、預警模型構建及防治工程設計提供了關鍵支撐,標志著我國在山地災害鏈生機制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該成果近期以“A worldwide event-based debris-flow barrier dam dataset from 1800 to 2023”為題,被一區TOP期刊?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正式錄用。該研究得到西藏自治區科技計劃項目(XZ202301ZY0039G)、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項目(2019QZKK0902)、成都山地所自主部署項目(IMHE-ZDRW-01)、四川省科技計劃項目(2024NSFSC0072)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2409109)的共同資助。
????鏈接
全球泥石流堰塞壩數據庫構建與統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