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還林工程是中國規模最大的生態恢復項目,準確定量評估退耕還林工程的生態效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截止2020年,我國退耕還林面積已經達到了34.30×106 ha。研究表明,退耕還林工程能夠有效地減少徑流、土壤侵蝕和土壤退化,并增加植被覆蓋,但目前關于植被恢復過程中土壤侵蝕與土壤有機碳儲量耦合變化規律尚不清楚。
????137Cs、210Pbex作為上世紀90年代才開始廣泛運用于土壤侵蝕速率估算的新技術,具有準確性高、穩定性較好、成本較低的優勢,在世界范圍逐漸得到廣泛使用,但目前國際通用單一核素轉換模型均不適用于退耕驅動土地利用變化坡地土壤侵蝕速率估算。針對這一問題,成都山地所蘇正安研究團隊采用137Cs和210Pbex雙核素示蹤技術,基于Su等(2021)提出的137Cs和修訂的210Pbex雙核素質量平衡模型,研究了川中丘陵區不同退耕還林年限樣地的土壤137Cs、210Pbex和有機碳的剖面變化規律,查明了退耕還林驅動土壤侵蝕變化對土壤有機碳順坡遷移過程變化。
????研究表明,退耕還林工程顯著降低了土壤侵蝕速率,增加了土壤有機碳含量。與耕地相比,1999年和1972年退耕還林樣地的土壤流失厚度分別減少了325%和255%。137Cs和修訂的210Pbex雙核素質量平衡模型模型估算結果表明,1999年和1972年退耕還林樣地土壤侵蝕速率分別由65.33下降為-25.18 Mg ha-1 yr-1和18.83下降為-138.74 Mg ha-1 yr-1。1999年和1972年退耕還林樣地土壤有機碳密度分別比耕地高14.83 %和36.84 %。值得注意的是,137Cs、210Pbex和SOC面積濃度之間的相關性不強,這可能與土壤侵蝕過程中SOC的遷移和輸入的耦合效應有關。
????該研究定量評估了川中丘陵紫色土區退耕還林工程對土壤侵蝕和有機碳儲量變化的影響,為科學定量評估退耕還林的生態效益,制定合理區域植被恢復措施提供科學依據。相關成果發表在TOP期刊Catena上。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2277338)、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23YFD1901203)和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2019QZKK0307)的資助。
退耕還林前后不同樣地的土壤侵蝕厚度:a)耕地;b)1999年退耕還林樣地;c)1972年退耕還林樣地
退耕還林對土壤再分布速率的影響
不同樣地中137Cs、210Pbex與SOC的關系:a)耕地;b)1999年退耕還林樣地;c)1972年退耕還林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