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由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牽頭,德國外交部組織的“岡仁波齊地區保護與發展項目階段評審會中國分會”在成都生物所召開。由德國對外援助署邀請的來自德國、英國、印度和中國的專家,以及中國數家項目承擔單位的代表共20余人參加了會議。評審專家們在會上系統聽取了各專題承擔單位匯報2013年以來的工作進展、所取得的成績、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挑戰,同時還對項目組成員進行了全方位的深入質疑。會后專家組還將前往項目點岡仁波齊地區實地檢查工作進展情況。
岡仁波齊地區位于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的普蘭縣境內,屬岡底斯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近距離相望的高海拔地帶。那里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雪山、冰川和高山湖泊富集,但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主要呈現半荒漠草原景觀,以及高山灌叢草地、高山草甸和高山草原等景觀。那里是印度河、恒河、雅魯藏布江和蘇特累季河等河流的上源地區,具有極為重要的水源涵養和生態服務功能,但同時也由于受到高海拔、寒冷、干旱等自然地理條件和氣候因素的影響,環境脆弱性強,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非常敏感。在宗教文化方面,該地區還是被藏傳佛教、苯波教、印度教和耆那教分別認定的最高級別神山,是象雄文化的發祥地,甚至被普遍傳為“宇宙的中心”之所在。
岡仁波齊地區地處中國、印度和尼泊爾三國交界處,對三個國家來講都屬于極為邊遠的地區,加上高寒缺氧和干旱等因子限制,迄今為止,人們對于該地區的植被、土壤和環境的生態學過程及變化趨勢的了解都還非常有限,該地區屬于全球變化數據空白地區。經聯合國環境署和國際山地中心等單位的努力,目前由德國政府和英國政府出資、國際山地中心組織協調,召集三個國家的多家科研院所和高校聯合在該地區開展保護與發展工作,并因此在2013年得到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的高度評價,說其具有開創性意義。
成都生物所承擔該項目中國境內的“環境評價與保護策略”專題研究,國內其他承擔該項目的單位主要包括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和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分別承擔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惠益”及 “環境變化長期動態監測”專題,以及四川大學和西藏農科院聯合承擔的“生計與發展”專題等。該項目旨在從科學上填補有關數據空白,并將保護和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協助地方政府與社區老百姓建立長效環境管護機制,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中國正日益強化國際化戰略,充分強化在具有全球視野的重點地區開展研發活動,發揮大國應當具有的引領作用。在“一帶一路”戰略思路和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的指引下,阿里地區已經決定在“十三五”期間重點打造“岡底斯國際旅游合作區”,將其作為我國面向南亞開放的一個窗口景區。成都生物所在岡仁波齊地區的環境評價與保護管理措施研究工作,將為地方領導、專家和社區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
會議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