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至29日,受中國科學院專項資金項目“地震次生山地災害風險評估與預測預警”資助,來自尼泊爾、巴基斯坦、印度、不丹4個南亞國家的二十多位專家學者、政府管理與技術人員齊聚成都,參加中國科學院發展中國家科技培訓班。培訓班由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以下簡稱成都山地所)承辦,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英合作基金項目“中國地震帶自然災害恢復力研究”的大力支持。中科院國際合作局國際組織處副處長馮凱、民政部國家減災中心副研究員林月冠和成都山地所黨委副書記羅曉梅、科技與合作處處長吳艷宏出席開班儀式。
開班儀式上,羅曉梅代表成都山地所對中科院國際合作局一直以來對山地所的大力支持表示了感謝,并希望通過此次培訓班,為南亞國家培養一支具有災害風險管理能力、掌握災害防治關鍵技術的核心隊伍,有力提升我國在南亞地區的科技影響力。馮凱在歡迎辭中指出,四川省和南亞地區都是地震次生災害頻發地區,希望通過此次培訓,進一步鞏固中國-南亞合作平臺,加強溝通與交流,共享技術與經驗。吳艷宏向與會專家、學員簡要介紹了成都山地所概況和災害防治成果,表達了愿與南亞各國開展廣泛長期科技合作的良好意愿。
集中授課階段,培訓班負責人成都山地所陳寧生研究員、蘇立君研究員、尼泊爾特里布文大學Megh Raj Dhita教授分階段主持培訓課程。培訓內容緊緊圍繞“地震次生山地災害風險評估與預測預警”主題展開,中國科技大學陳曉非院士、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崔鵬院士、英國卡迪夫大學Tristram Hales博士、民政部國家減災中心林月冠副研究員、香港大學岳中琦教授、成都理工大學許強教授與范宣梅副教授、中科院遙感地球所馮強副研究員、四川大學顧林生教授、第寶鋒副教授、成都山地所蘇立君研究員和陳寧生研究員等分別就“基于強地面運動模擬的震害預測”、“一帶一路山地災害風險控制”、“中國地震誘發滑坡風險韌性分析”、“空間技術在災害管理中的應用”、 “邊坡穩定性分析”、“滑坡監測預警”、“滑坡形成機理和風險控制”、“遙感技術在地質災害風險評估中的應用”、“四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經驗與教訓”、“地震次生災害與人類聚落風險及適應性研究”、“滑坡與崩塌防治技術”、“泥石流災害預測預警理論和實例分析”等課程內容進行了講授,授課內容引起了學員們的廣泛興趣和熱烈討論,也獲得了全體學員高度的贊譽。
全體學員還參加了野外考察,參觀了汶川地震災區典型山地災害防治工程,了解了監測預警總體設計,觀看了監測預警示范演示,對中國西南山區地震次生災害成災減災現狀有了進一步了解。
培訓班閉幕式上,與會學員展開了激烈討論,紛紛表示在此次培訓與交流活動中受益匪淺,愿意將學習到的成功經驗與成熟技術應用到本國的防災減災實踐中去。
此次培訓班旨在通過集中培訓,使南亞國家掌握震后山地災害發育規律和監測預警的基本知識和實踐方法,有力推動我國災害風險評估和監測預警技術在南亞地區的應用,支撐我國南亞科技外交。
崔鵬院士授課
陳曉非院士授課
專家授課
專家授課
專家授課與考察研討
培訓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