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慶研究院環境與健康研究中心分別在環境內分泌干擾物的甲狀腺毒性研究、環境健康評估和四環素監測新方法上取得重要研究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分別在《PLOS One》、《Americ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和《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上發表。
斑馬魚HPT(下丘腦-垂體-甲狀腺)軸在神經元的興奮性、行為、神經遞質調節及中樞神經系統發育方面起重要作用。近年來,隨著塑化劑的廣泛使用,越來越多的DEHP通過各種方式進入環境中并大量存在,具有潛在的健康危害。但是,關于DEHP對生物體甲狀腺內分泌干擾毒害作用的機理尚不明確。因此,以斑馬魚為模型研究DEHP對HPT軸調控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研究表明:DEHP會破壞斑馬魚幼體體內甲狀腺激素的動態平衡,改變HPT軸關鍵基因轉錄水平的表達,具有甲狀腺內分泌干擾毒性。
同時,研究團隊通過整合挖掘現有數據,系統地分析了近十五年來長江流域魚類的變化趨勢,并利用魚類完整性指標評價體系對長江流域的環境健康狀況進行了系統的評估。此外,為了降低傳統檢測成本和縮短檢測時間,環境與健康研究中心與精準醫療單分子診斷技術中心、電子科技大學共同開發一種基于單分子納米孔通道的生物監測環境四環素的技術,在水體環境中檢測四環素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以上研究將為環境污染物毒理機制研究、環境健康的系統評估及污染物監測技術的開發提供了新思路,具有較大的理論價值和實用價值。
論文鏈接:
http://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15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