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快區域科技與科技社會發展融合,提高區域創新能力,增強區域產業競爭力,9月30日,中科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主任張志強研究員受廣元市利州區政府邀請,在中共廣元市利州區委中心組(擴大)學習會議上,作題為《新常態下的創新驅動區域發展》的特邀大會報告。廣元市利州區委書記劉襄渝,區委副書記、區長唐文輝,利州區委中心組成員,區人大、區政府、區政協領導干部,區委各部門、區級各部門主要負責人,各鄉鎮、街道主要負責人等200多人參加學習會議聽取報告。
張志強的報告包括“全球科技產業創新變革趨勢”、“創新發展相關理論及其實踐”、“創新過程及其政策工具類型”、“新常態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廣元利州區域創新發展分析”等五個部分。報告從全球科技革命大趨勢及其影響、世界歷次科技與產業革命及其特點、當前世界主要科技發達國家提出并推動實施的科技與產業創新的新戰略、全球科技與產業變革的新趨勢等幾個方面剖析了全球科技產業創新變革趨勢,強調從宏觀看,第三次產業革命所提供的發展動能已經接近尾聲,傳統經濟體制和發展模式的潛能趨于消退,互聯網快速成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基礎設施,全球主要國家都急需找到經濟發展的新的突破口、從而競相出臺科技創新促進經濟發展的戰略,這是當前全球創新發展出現新趨勢的重要原因。
報告從創新的內涵與發展演變、創新體系發展有關理論、創新型國家及其主要特點、區域創新發展成功實踐、產業創新集群及其案例等五個方面,闡述了創新發展相關理論及其實踐,系統分析了從“創新”理論提出到“創新生態系統”理論形成與實踐的發展脈絡,指出創新型國家無不具有完善的國家創新系統、研發投入強度大、自主創新能力強、創新效率高、具有支持創新的良好經濟社會環境、創新能夠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等顯著特點。報告分析了創新過程及其政策工具類型,從供給側、需求側和環境面三個維度梳理三類一般性創新政策工具,詳細分析了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的科技創新政策演變。同時針對廣元市的特點,重點對我國農業發展制度和政策創新做了深刻分析,指出“三農”問題的主要癥結在于城鄉二元分割發展、農業科技創新緩慢、農村改革發展停滯等,解決“三農”問題的主要突破口在于“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服務創新”的三輪驅動。
報告從新常態的理論內涵與提出背景、新常態下國家區域發展新戰略、新常態下區域創新發展新抉擇等三個方面,系統闡述了新常態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引用主要發達國家和我國的長期經濟發展統計數據,闡述了我國發展的階段特點和國家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刻內涵,指出在新常態下我國發展面臨著科技與制造強國的再工業化戰略、新興經濟體國家承接中低端產業轉移的雙重壓力。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全面加強了創新驅動發展的制度創新,出臺了一系列創新促進發展的制度和政策,已經形成了全面和系統性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政策體系。報告指出,區域發展的關鍵是產業支撐,區域創新發展關鍵是要有創造性產業(包括知識服務產業),提升區域創新發展能力的關鍵是培育創造性產業。要善于融入區域和更大范圍的創新體系,加強新技術的引進和應用,加強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創新,大力培育新產業、新經濟。
張志強在報告中對廣元市及利州區的創新發展基礎條件進行了分析和解讀,橫向對比了廣元與成都、德陽、綿陽等區域的產業結構特點,對廣元市7區(縣)主導產業發展基礎和“十三五”主導產業發展方向做了對比分析。最后提出建議,廣元市及利州區應該大力加強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制度創新,以根本性的制度和政策創新引進和催生新企業和新經濟;要超前發展網絡信息基礎設施新生態,主動融入成都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和成德綿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建設;要積極融入國內外和省內外創新體系,將創新重點放在引進和應用新技術和新發展模式上;要注重培育適應消費升級需求的大健康產業、高品質現代生態農業、文化生態旅游等新產業集群;利用區域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資源和毗鄰成都經濟圈的優勢,將廣元市利州區建設成為富有區域特點的山水田園生態典范城市。
劉襄渝主持學習報告會時指出,張志強研究員為利州區各級領導干部帶來了一場高水平、寬視野、系統性、整體性的關于創新驅動發展的學術報告,對各級領導干部理清發展思路和開拓視野、理解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內涵、充分利用創新政策工具等政府管理工具組織和推動區域發展很有幫助。參加聽取報告的利州區干部會后都紛紛表示受益匪淺,報告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國際化視野和高度,對于科技創新發展態勢、創新政策工具等大多都是第一次了解,對把握國家區域發展政策等提供了全面認識,對制定區域發展規劃提供了重要咨詢建議。
成都分院四級高管李雁琴,科技合作處,成都文獻情報中心區域合作發展部、科技處等相關人員參加報告會。
報告會后,李雁琴等前往龍池村、魏子村和大廣村專題調研雜交構樹和石斛種植基地,就如何打造現代化扶貧項目產業鏈等問題與種植大戶進行交流。
報告會現場
調研雜交構樹育苗大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