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蓬勃的經濟發展,中國的空氣質量已成為一個相當嚴重的問題,其懸浮顆粒沉降的增加通常被認為是人口增加、城市化和工業化共同作用的結果。大氣懸浮物,特別是直徑介于0.1-1 mm的小顆粒與短波光產生強烈互作,導致低可見度的狀況,當在大氣中達到一定高濃度含量時被定義為“霧霾”,從而引發嚴重的區域性和全球性的環境問題。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高山生態學學科組王金牛博士通過與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員合作,搜集了包含GDP,第二產業累計價值、人均GDP (PGDP)、溫室氣體排放、PM2.5濃度以及呼吸疾病(百日咳和肺結核)的數據集,分析了中國的經濟發展、國民生產總值(GDP)的時空分布、能源消耗以及它們之間的時空動態格局。結果表明,隨著近年來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對應的煤炭消耗總量和年鋼鐵產量,以及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也隨之增加,鋼材需求量、煤炭消耗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時間序列上的拐點分別出現在2001年、2002年和2002年,而經濟增長的拐點出現在2004年,表明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耗存在時滯效應。粗放的經濟增長模式帶來了一系列嚴重的環境和人類健康問題,作者們進一步挖掘了中國不同區域的PM2.5的時空格局,及其與呼吸疾病、經濟發展的相關性,發現嚴重的空氣污染對環境和人類健康有著副作用,特別是在一些重點區域,如長三角區域等。二氧化硫排放和總煙塵排放量的變化對于呼吸道傳染病百日咳時間尺度的解釋度分別為33% (p < 0.001)和24% (p < 0.01)。此外,在空間尺度,肺結核和百日咳主要發生在空氣污染嚴重的區域(經濟發達地區)。值得我們引起關注的是,文章最后提出了包含相關法律、規則和指導方針的政策建議的社會發展新框架,以期滿足符合國家長期發展規劃所倡導的環境友好型的持續健康的經濟發展。
相關的研究成果以“經濟蓬勃發展背后的霧霾夢魘-兩難與權衡The Haze Nightmare Following the Economic Boom in China: Dilemma and Tradeoffs”為題在線發表于國際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