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劉寶珺、秦大河、傅伯杰、崔鵬,中科院成都分院分黨組書記、常務副院長王學定,長江水利委員會馮明漢副局長,中鐵二院工程集團公司朱穎總經理,以及來自成都理工大學、四川師范大學、浙江農林大學、四川科技出版社、螺髻山管理局和中科院系統30余個單位的領導、專家出席了會議。黨委副書記羅曉梅、副所長陳曉清分別主持了會議。
中科院科技促進發展局領導作書面講話。王學定致辭,對研究所五十年來發展取得的成績表示祝賀,并對未來改革創新發展提出了殷切希望。劉寶珺院士在講話中回顧了與成都山地所三十余年的合作和交流經歷,勉勵當代山地人繼承傳統、深入鉆研、大膽創新、續譜華章。
會議還宣讀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西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多吉的賀信。畢業生代表成都理工大學唐川教授、四川師范大學羅懷良教授分別回憶并分享了當年在研究所求學的經歷。
所長文安邦作“砥礪奮進五十載 創新發展鑄新篇—成都山地所50年回顧與‘十三五’規劃”報告,系統回顧了山地所50年發展歷程,全面總結了山地災害、山地生態與環境、數字山地與山區發展研究領域的科技貢獻。重點圍繞“十三五”規劃、特色所試點建設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介紹了“一三五”重大突破、人才培養與隊伍建設、山地災害鏈實驗平臺建設、國內/國際科技合作和著力推動的重點工作。面向未來,成都山地所將繼續秉承“認知山地科學規律,服務國家持續發展”使命;堅持面向國家減災防災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科技需求,聚焦“兩帶兩路兩廊道” 科技主戰場(兩帶:長江經濟帶-長江上游減災防災與生態安全屏障、絲綢之路經濟帶;兩路:川藏鐵路、川藏高速公路;兩廊道:中巴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加強協同聯盟創新研究,探索建設“科學-技術-工程-行業(用戶)”的科技服務創新鏈條;堅持學科立所、人才強所,提高創新能力、發展山地科學;積極承擔重大科技任務,不斷取得新突破,建設特色鮮明、不可替代的國立山地研究所。
紀委書記蔡長江代表全體職工對出席會議的嘉賓和長期以來關心、支持山地所發展的各界人士表達了衷心感謝。
中科院院士秦大河、傅伯杰、崔鵬圍繞“氣候變化、冰凍圈和‘高山’——全球與區域尺度、自然與社會科學的交叉”、“地理學綜合研究的途徑與方法”、“一帶一路自然災害及其風險防范”作了主旨報告。
成都山地所1966年建所,1978年更名為中國科學院成都地理研究所,1989年更名為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2002年4月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2015年4月進入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特色研究所建設首批試點。50年來,在幾代科學家和廣大職工的共同努力下,開創了以山地災害研究為主導的中國山地研究領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山地科學學科體系。在山區重要基礎設施減災防災、三峽工程生態與環境、長江上游防護林建設、西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建設和國家決策中發揮了重要科技支撐作用,造就了一支有創新活力和競爭力的山地科學綜合研究骨干隊伍,已成為保障我國山區生態文明建設不可替代的戰略科技力量,為我國西部大開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一帶一路”等重大戰略部署,以及防災減災、生態環境保育保護、山區可持續發展等提供了系列關鍵的科技支撐和技術保障。在委內瑞拉、巴基斯坦、尼泊爾等國際減災科技援助中為我國政府和中科院贏得了殊榮。
會議現場
羅曉梅主持會議
王學定致辭
劉寶珺院士致辭
文安邦作報告
秦大河院士作大會主旨報告
傅伯杰院士作大會主旨報告
崔鵬院士作大會主旨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