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團棘蛙屬(Gynandropaa)是兩棲動物棘蛙亞科中的代表類群。屬內各物種的形態相似,分類地位一直存在爭議。中科院成都生物所進化與保育研究團組博士生黃燕在江建平研究員和胡軍華研究員的指導下,整合形態、分子等多種研究方法,系統解析了該屬的系統發育關系、物種鑒別特征及地理分布。結果表明雙團棘蛙屬地理分布清晰的3大支系分別代表Gynandropaa yunnanensis、G. phrynoides和G. sichuanensis三個有效種。主要分類變動包括:(i) G. yunnanensis 為有效種,中文名為“云南棘蛙”,而G. bourreti是G. yunnanensis的亞種;(ii)恢復G. phrynoides為有效種,中文名為“雙團棘胸蛙”;(iii) G. liui是G. sichuanensis的次級同物異名。此外,由于該屬模式種G. yunnanensis的模式標本丟失,本研究重新指定了新模。研究成果以Integrative taxonomy helps to reveal the mask of the genus Gynandropaa (Amphibia: Anura: Dicroglossidae)為題發表于Integrative Zoology
(原文鏈接)。
在前期基礎上,進化與保育研究團組胡軍華研究員等整合地理空間(G-space)的分布模擬和環境空間(E-space)的生態位保守性檢驗解答了支系隔離后生態位的分化程度對物種形成過程的影響等科學問題。研究發現各支系對間并無顯著的生態位分化,而在環境空間顯示出生態位保守性特征。該研究闡明如何檢驗支系分化中的生態位保守性能為深入理解物種形成過程提供幫助,并有助于后續的保護生物學研究。研究成果以Niche conservatism in Gynandropaa frogs on the southeastern Qinghai-Tibetan為題發表于Scientific Reports (原文鏈接)。
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青促會及四川省青年基金等項目資助。
雙團棘蛙屬系統進化關系(整合ND2(a) 和12S, 16S rRNA聯合序列(b)構建的貝葉斯樹)
重新指定的雙團棘蛙屬模式種G. yunnanensis新模及新配模(新模背面(a) &腹面(b) ; 新配模背面(c) &腹面(d) ; 新模手指婚刺(e) ;雌性新副模手部的婚刺(f))
地理空間 vs. 環境空間的雙團棘蛙屬支系分布格局
雙團棘蛙屬“支系對”在環境空間的生態位保守性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