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中國科學院東川泥石流觀測研究站(簡稱“東川站”)第十屆學術委員會會議暨中國科學院野外站網絡重點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山地災害大尺度動力學模擬實驗平臺”中期檢查會在東川站順利召開。東川站第十屆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成都山地所副所長崔鵬院士和學術委員:清華大學王兆印教授、中科院地理資源所于貴瑞研究員、蘭州大學潘保田教授、中科院水保所劉國彬研究員、南京大學施斌教授、云南大學何大明教授,以及會議特邀專家清華大學楊軍研究員、中科院大氣物理所汪君研究員、成都山地所游勇研究員出席會議。中科院科發局周桔處長和成都山地所所長文安邦、副所長陳曉清、科技與合作處處長吳艷宏、科普與學會處處長張寧、科技與合作處副處長葛永剛等參加了會議。崔鵬、周桔和陳曉清分階段主持會議。
會前,文安邦、崔鵬、陳曉清對各位領導和學術委員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并感謝各位學術委員對成都山地所各項工作的長期支持,以及為東川站的發展所作的巨大貢獻。東川站常務副站長周公旦向與會專家和領導詳細介紹了東川站的建站歷史、發展歷程、運行機制、觀測設施布局、亮點工作與成果,并以山地災害學科發展及東川站“十三五”謀劃為重點,匯報了今后5年的發展規劃以及中國科學院野外站網絡重點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山地災害大尺度動力學模擬實驗平臺”建設進展。
與會學術委員對東川站野外觀測、實驗基礎建設和科研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就東川站“十三五”期間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標,提出了大量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他們希望,東川站能放眼長遠、定位清晰,堅持以流域為研究單元,以山地災害研究為核心,拓展野外觀測、加強實驗示范作用,努力將東川站建設成為一個集災害綜合觀測、生態恢復研究、減災技術研發的綜合性野外臺站,服務國家建設與社會可持續發展,使東川站換發新的生命力。
與會專家還圍繞“山地災害大尺度動力學模擬實驗平臺”建設展開了熱烈研討,一致認為建立一個大科學裝置和基礎實驗平臺意義重大、前瞻性強,對地球科學研究具有重要價值,并就該平臺下一步的優化設計提出了大量建設性的咨詢建議。希望東川站能把握國際科學前沿,重視與地方政府的協同攻關工作,引入國內外科研機構和企業力量參與實驗平臺的建設,服務于山地災害學科發展和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包括“一帶一路”自然災害的防治等。
文安邦在會議總結講話中代表成都山地所對東川站新一屆學術委員和專家給予的關心幫助和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謝,并希望各位委員和專家一如既往地從學術思路、發展規劃、平臺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全面支持東川站的發展。
會后,委員專家們在陳曉清、葛永剛和周公旦的陪同下一起實地考察了小江流域的蔣家溝泥石流溝和大型山地災害模擬實驗平臺擬建場地,并參觀了東川站泥石流模擬實驗大廳。
東川站行政站長洪勇高級工程師、華東勘察設計研究院沈宏偉高工、吳偉偉高工及東川站科研骨干共計30余人參加了會議。
會議現場
野外實地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