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灌叢是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分部分,但由于高寒灌叢生態系統的特點以及研究歷史等原因,與森林和草地相比,目前還十分缺乏高寒灌叢生態系統碳循環過程的研究。在全球大氣氮沉降背景下,如何準確區分和量化土壤碳循環過程對氮添加的響應,進而評估全球大氣氮沉降背景下高寒灌叢生態系統碳匯功能的潛在變化,更加深刻地認識高寒灌叢生態系統碳循環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王東在導師劉慶研究員和尹華軍研究員的指導下,研究了青藏高原東緣窄葉鮮卑花(Sibiraea angustata scrub)高寒灌叢土壤碳收支對不同氮添加水平(N0;對照, N20; 20, N50; 50, and N100,100 kg N ha-1 year-1)的響應。研究表明,窄葉鮮卑花灌叢土壤為 “碳平衡系統”,凋落物(73 ± 1 g C m-2 year-1)和細根(360 ± 34 g C m-2 year-1)的年碳輸入量(433 ± 33 g C m-2 year-1)約等于土壤呼吸年碳輸出量(466± 5 g C m-2 year-1)。氮添加通過增加細根生產增強了土壤的碳匯功能,使土壤從碳平衡轉變為碳匯(163-175 g C m-2 year-1)。因此,全球大氣氮沉降的增加可能通過增加高寒灌叢地下細根的碳輸入使高寒灌叢成為大氣CO2的匯。
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農林類期刊《Agriculture and forest meteorology》上。該研究獲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中科院拔尖青年人才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
土壤碳收支對不同氮添加水平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