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至24日,在中國科協的資助下,由中國水土保持學會、臺灣中華水土保持學會主辦,中國水土保持學會泥石流滑坡專業委員會承辦,四川省水土保持學會、臺灣中興大學、5.12汶川特大地震博物館、綿陽市唐家山堰塞湖管理局等協辦的“2017年海峽兩岸水土保持學術研討會”在成都舉行。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副司長牛崇桓、臺灣中華水土保持學會理事長段錦浩應邀出席會議。來自海峽兩岸90余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水土保持單位的200余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
大會開幕式由中國保持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玉杰教授主持,中科院成都山地所所長文安邦致歡迎辭,中國水土保持學會副理事長吳斌教授、段錦浩分別致辭。
中國科學院院士、成都山地所副所長崔鵬,段錦浩,牛崇桓,臺灣逢甲大學地理信息系統研究中心主任周天穎,中科院山地災害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成都山地所研究員何思明等5位專家分別作了“泥石流全動力過程數值模擬及風險分析”、“臺灣水土保持計劃審查與檢查”、“中國坡地災害與水土保持防治實踐”、“空間信息技術于智能防災監測之應用”、“滑坡-堰塞湖-潰決洪水災害鏈動力演進物理模型與計算模擬”的特邀報告。
本次會議以“水土保持與坡地災害減災”的主題,設立了“水土流失機理與防控技術”、“水土保持與區域可持續發展”、“坡地災害鏈特征”和“大規模崩滑災害鏈”四個分會場。大會共收到78篇學術文章,69位專家學者進行了專題交流,內容涵蓋水土保持技術、坡地災害風險分析、監測預警,坡地災害防治技術等多個領域,同時通過壁報的形式展示了12篇學術論文。此次大會學術交流氛圍濃厚,特別是大規模崩滑災害第四分會場互動交流活躍。會議期間,通過兩岸權威專家共同評審,共選出27篇優秀論文進行表彰。
會后,與會專家學者還赴中國科學院鹽亭紫色土農業生態試驗站、北川5.12地震遺址、北川典型地震次生崩滑災害點進行專業考察,進一步了解汶川地震后震區水土保持與坡地災害研究與防治工作。
此次年會的召開,進一步加強了兩岸水土保持學術交流和科技合作,促進了各單位和代表間的學術交流,特別是增進了兩岸青年學者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營造了良好的學術風氣和科研氛圍,將有力促進兩岸水土保持和坡地災害防災減災事業發展。
大會開幕式
大會主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