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面向尼泊爾土地覆蓋變化及其生態環境響應的英文學術專著《Land Cover Change and Its Eco-environmental Responses in Nepal》成功面世。該書由成都山地所李愛農研究員、鄧偉研究員等主編,斯普林格出版社向全球出版發行。全書共478頁,分20章,匯集了中、尼雙方近50位研究學者的相關成果,是成都山地所在面向“一帶一路”倡議的南亞資源環境領域國際科技合作取得的重要新成果。
尼泊爾是我國近鄰,地處喜馬拉雅山脈中段南麓,北與中國相接,其余三面與印度為鄰,是一個以農業為主要產業的典型山地國家。近半個世紀以來,由于人口快速增長和高強度農業開發、全球氣候變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該國土地覆被狀況發生了持續而顯著的變化,給尼泊爾山地生態系統、水土資源和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潛在影響,土地退化、水土災害和社會貧困等嚴峻問題引起了科學界和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圍繞著這些問題,在地區科技合作框架(成都山地所與尼泊爾特里布文大學、國際山地綜合發展中心(ICIMOD)合作協議)以及中國-尼泊爾地理聯合研究中心支持下,中、尼兩國科學家聯合開展了尼泊爾土地利用/覆被變化(LUCC)遙感制圖、野外考察與驗證,以及山區居民生計、水土保持、山地災害與環境影響等方面的研究,為跨境資源環境安全分析和可持續發展決策提供重要科學參考。
全書分“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生態環境變化”、“居民生計與適應”和“山地災害、4.25地震及其影響”等四篇,從全域、分區、典型流域或村鎮等不同尺度剖析了尼泊爾土地覆被/土地利用結構、格局、變化及其生態環境響應過程、機制,以及城鎮及鄉村居民的生計與適應研究。第一篇從尼泊爾全境、西瓦利克山區、柯西河流域、西部丘陵區等不同尺度開展了土地覆被變化及其驅動要素分析;第二篇主要從生態環境變化的角度,對尼泊爾關鍵區域生態系統服務、山地生態系統氣候變化影響以及生態系統水土侵蝕響應等進行了分析與闡述;第三篇主要介紹尼泊爾的經濟發展與貧困現狀、農業土地利用強度、生計條件狀況及適應策略等;第四篇則就尼泊爾的關鍵流域水災害、山地災害以及尼泊爾4·25地震次生災害和地震應急等環境災害問題進行了綜合研究和評述。
該書的出版為科學認知尼泊爾LUCC與生態環境特征及問題提供了研究借鑒,為繼續深化中-尼資源環境領域科技合作和空間信息服務“一帶一路”倡議奠定了必要基礎。中國科學院中尼國際合作重點項目“中尼典型山地生態系統遙感監測對比研究”、科技部科技援外項目“中-尼地理聯合研究中心”建設、一三五重點培育項目“南亞地緣合作關鍵資源環境變化過程與空間信息服務”支持了上述部分研究以及書稿組織和出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