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張志強研究員負責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西北內陸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研究——以石羊河流域為例”的研究成果——《西北內陸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研究——以石羊河為例》一書由科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
石羊河流域是我國西北地區四大內陸河流域之一,發源于祁連山冷龍嶺,消失于巴丹吉林和騰格里沙漠之間的民勤盆地北部,流域總面積4.16 萬km2,水資源總量約為17 億m3,總人口220多萬人。該流域處于自然生態環境的脆弱帶和氣候的敏感區,扼守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區域,其生態環境惡化狀況曾引起國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已經開展了多年的生態工程治理。
開展石羊河流域的失態補償機制研究,對內陸河流域的生態補償機制建設有典型示范意義。2015年中央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2016年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中指出,實施生態保護補償是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
《西北內陸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研究——以石羊河為例》一書由張惠、尚海洋、張志強編著,著作詳細闡述了生態補償的概念內涵、理論基礎體系,評述了國內外生態補償研究進展狀況。以石羊河流域為例,分析了流域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協同演進狀況,設計了石羊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體系,開展了流域生態服務價值定量評估,計算了生態補償機制的閾值范圍,設計了生態工人的新型生態補償機制并進行了定量研究和可行性分析。該著作對生態補償機制理論及其發展予以全面系統的梳理和總結,結合石羊河流域案例開展了流域生態補償的針對性機制設計與定量分析,是有關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創新性研究成果,對其他流域的生態補償機制的制度設計有重要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