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必須面對山地災害,并學會預防山地災害。”9月30日,成都山地所謝洪研究員在金沙講壇作科普報告時強調,美景是與災害同在的,人類活動對山地災害形成的作用不容忽視。該報告會由“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行活動與金沙講壇共同打造。
在題為《從九寨溝地震談山地災害》的主題科普報告中,謝洪研究員介紹了山地災害類型、特征、成因,重點科普了如何預防山地災害。所謂山地災害特指只發生在山區的自然災害,是山區自然環境發展演化與人類經濟活動共同作用的產物。常見的山地災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山洪、堰塞湖等。
謝洪援引一張新華社圖片,圖片上一堵白墻上爬滿了黑色抓痕,那是一群小學生為逃生留下的,觸目驚心。2005年6月,黑龍江省寧安市沙蘭鎮沙蘭河上游降特大暴雨,引發山洪,造成117人死亡,其中105 人是小學生,經濟損失超過2億元。
遭遇山洪我們該怎么辦?謝洪建議,一是保持冷靜,判斷周邊環境,盡快向河溝兩側的高處跑;二是千萬不要涉水過河也不要在橋上、河岸逗留、圍觀,盡量遠離河岸;三是如果被卷入洪水中,要盡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東西,尋找機會逃生。
謝洪強調,在山區工作和旅游時同樣需要注意防范山地災害,警惕地質災害有可能在雨停后發生。此外,在山區旅行時,在陡崖下停車時一定要觀察坡上是否有危巖;在野外露營時,營地不設在河灘、河床、溝邊等離山洪、泥石流通道近的地方。
謝洪還特別提醒市民,面對來臨的災害一定要沉著,不能慌亂。山地災害來臨時,應立即撤離危險區,千萬不要拖延和貪戀財物。對于因山地災害而重建的區域,他建議在重建前能夠做好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避免因選址錯誤造成二次災害?!白詈玫霓k法是居民不在山地災害危險區建房或搬離危險區。”謝洪說。
對于九寨溝震后傳聞,謝洪表示,經歷了大地震后的九寨溝雖有個別景點被毀,同時又產生了新的景點。他希望大家相信大自然有自我修復創傷的能力。九寨溝會依然美麗。
報告會由中科院、中宣部、工程院、科技部等主辦,中科院成都分院、成都山地所、成都市委宣傳部等承辦。中科院成都分院綜合辦、成都山地所科普處、中科院學部工作局成都聯絡處相關人員參加報告會。
謝洪作報告
報告會現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