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決型泥石流是由于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災害形成的松散物質進入溝道,隨溝道內物源空間位置變化堆積形成堰塞體,堵塞溝道,隨著時間的推移,堰塞體在一定條件下潰決,形成的一種新型泥石流。該類泥石流具有成災時間短、災害規模大、破壞力強等特點。潰決型泥石流的準確預警報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也是國際滑坡泥石流學術界的研究熱點之一。
近期,成都山地所崔鵬院士帶領學科團隊,圍繞潰決型泥石流形成機理研究,取得了顯著進展。該研究團隊系統總結了現有的堰塞壩災史數據,開展了一系列堰塞壩潰決形成泥石流實驗,獲取了堰塞壩形成過程、泥石流運動學和動力學的數據。
基于泥沙運動力學中的水流功理論建立了泥石流溝床坡降、泥石流重度、潰決峰值流量間的關系,得出了潰決型泥石流的臨界條件。該臨界條件物理概念清晰,所用參數易于獲取,便于潰決型泥石流形成的快速判定。
原文鏈接: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0346-016-0751-1
泥石流形成的臨界條件
實驗裝置
潰決型泥石流形成過程
應用臨界條件判定潰決型泥石流形成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