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成效監測與評估創新團隊”由成都山地所王小丹研究員、程根偉研究員領銜,中科院地理資源所、青藏高原所和西藏環境科學研究所等在西藏具有長期工作基礎的單位協同攻關,對《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規劃(2008-2030年)》確定的三大類10項工程的資金到位情況、實施規模、階段目標完成情況等實施成效進行了評估。從西藏生態環境總體變化、典型生態系統變化、工程區對照三個尺度,采用國際通行、國內認可、符合西藏實際的評估方法,運用遙感與地面監測相結合技術手段,對反映生態安全屏障功能的系列指標進行定量評價,并評估了規劃實施6年來生態安全屏障建設取得的成效。
《評估報告》表明,《規劃》擬定的主要工程有序推進,部分重點工程已經取得了比較明顯的良性生態效益,高原生態系統整體穩定,過去存在的生態環境退化趨勢得到了初步遏制,工程區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有所提升,生態屏障功能基本穩定向好。
《評估報告》還認為,第一期工程奠定了西藏生態安全屏障的主體構架,后續的工程實施將進一步加強高原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全球氣候變化對于西藏生態建設總體有利。2030年屏障工程完成之后,西藏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將再提升約3-5%,將基本達到“有效保護、成功治理、穩定向好、生態安全”的《規劃》目標。
2016年10月26日上午,中國科學院聯合西藏自治區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辦新聞發布會,介紹了《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工程(2008-2014年)建設成效評估》有關情況,吸引了境內外20多家媒體的集中報道,并得到了全世界媒體的廣泛關注和轉載,向社會各界展示了中國科學院為促進西藏生態文明建設做出的突出貢獻,為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工程后續工作的開展營造了良好氛圍。
“建設西藏高原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構想和建議由成都山地所鐘祥浩研究員于2005年初率先提出,并被西藏自治區政府委任為技術負責人牽頭編制《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規劃》,2008年《規劃》編制完成。2009年2月,國務院第50次常務會審議通過了該《規劃》,計劃用近5個五年規劃期的時間,投入資金155億元,通過實施天然草地保護工程等三大類10項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構建西藏生態安全屏障。該項成果也先后獲得了2006—2007年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一等獎和2009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規劃》實施近10年來,成都山地所聯合院內和西藏的科技力量合作攻關,先后完成了西藏生態監測體系建設、生態安全屏障一期工程成效評估,為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和促進西藏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