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在“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成都報告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國屏、張景中與科研管理骨干聊初心與夢想,勉勵與會人員不忘初心、積極向上,既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
在題為《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的主題報告中,趙國屏分享了自己求學與科研經歷。“興趣愛好很重要。”趙國屏以自己為例,上世紀60年代,他偶然在《科學畫報》上讀到一篇關于DNA雙螺旋結構發現后分子和細胞生物學發展的文章,其中提到病毒是介于生命和無生命之間的“生命體”,他為之著迷并下決心獻身生物學研究。
不過,趙國屏高中還沒畢業,就遇上了“上山下鄉運動”。10年的知青插隊生涯磨煉了他堅韌的意志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我想用生物知識改變農村”,于是趙國屏帶領插隊組同學和生產隊社員育種、搞試驗田、修水利,渴望把淮北窮村變為富饒之地,自己也從毛頭小伙兒成長為大隊書記。
1977年,而立之年的趙國屏再次跨入校門,在復旦大學繼續深造。“改造自己從來不晚。”趙國屏感念復旦大學對自己的基礎教育、能力培養和科研訓練。之后,他又考取了美國普度大學,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趙國屏認為,人活在世界上要做有意義的事情。要有矢志不渝的科學追求、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踏踏實實的前進步伐。“自己認準的路,就要向前走,不回頭。”趙國屏說。
趙國屏強調,做科學就是做人。一是要胸懷大志、放眼世界、自我改造;二是要勇擔重任、鍥而不舍、認真學習;三是要仰望星空、博聞思辨、不斷創新;四是要腳踏實地、刻苦鉆研、精益求精。他還援引拿破侖的話勉勵與會人員,先投入戰斗,然后再見分曉。“只要思想不落坡,方法總比困難多。有一分熱就要發一分光。”
張景中在題為《回顧創新夢》的主題報告中,則用了“一葉知秋”、“班門弄斧”、“行成于思”、“厚積薄發”同與會人員分享了自己的學習、教學和科研的經歷。他以具體的數學題和數學理論為例,探討了數學的奧妙以及做學問的道理。“學習就是要善于觀察和總結,舉一反三。”
張景中表示,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對自己科研道路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華羅庚的“弄斧必到班門”督促他不斷向其學習科研思路和方法技巧,他還回憶起,曾看到華羅庚對計算機定理的有關結論深受啟發,在深入思考研究后,出版了院士科普系列圖書,也因此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站在大師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遠,想得更深”。
張景中建議與會人員做科研時一定要多讀大師的著作,慢慢學習積累。“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耐心。”張景中提及,“教育數學”這一概念,從他開始思考到提出用了15年,再到獲得認同又用了15年。而在“重建三角”這一教學領域,他從發表文章到正規的教學實驗,用了32年。“創新,要有機遇,會有靈機一動的時候。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入和持續的思考。做學問從來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張景中說。
成都分院分黨組書記、常務副院長王學定,院長助理江曉波分階段主持報告會。報告會由中國科學院、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國工程院、科學技術部等主辦,成都分院承辦。來自院屬四十余家單位中青年科研、管理骨干及成都教育基地在讀博士生約120人參加報告會。
報告會現場
趙國屏院士作報告
張景中院士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