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成都山地所主持、地理資源所共同參與的中科院STS計劃區域重點項目“胡煥庸線南端交匯帶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優化技術及示范”順利完成典型示范區的調研,并啟動了多類型地理大數據的采集和挖掘工作。
該項目自2018年初啟動以來,順利完成了各課題實施方案的細化與修正,項目負責人鄧偉研究員分批帶領項目組成員赴宜賓市興文縣僰王山鎮、甘孜州海螺溝磨西鎮、德陽什邡市等典型示范區考察,并與地方政府部門進行工作對接和座談,探討建立項目合作機制。
4月,項目組前往胡線東側典型區——宜賓市興文縣僰王山鎮,走訪僰王山鎮政府,并就僰王山鎮發展情況與未來合作事宜進行了深入溝通和交流。項目組聚焦鄉村振興和精準扶貧帶來的典型鄉鎮空間功能巨變,實地考察了金竹村、水瀘壩村、教場村、永壽村,深入了解精準扶貧工作和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并將進一步研究新機遇下的胡線南端交匯帶鄉村發展的綜合對策。
5月,項目組在胡線西側典型區——甘孜州海螺溝磨西鎮考察了旅游開發與土地利用變化的基本情況,并與海螺溝景區管理局進行了對接溝通和資料搜集,初步完成了土地利用解譯的野外踏勘。項目組將關注胡線南端交匯帶典型城鎮的旅游開發帶來的空間擴展模式,提出典型城鎮的空間優化權衡對策。
6月,項目組在胡線穿越典型區——德陽什邡市開展了災害風險管控、鄉村空間發展考察,并與什邡市政府進行了對接交流,實地考察了冰川鎮、鎣華鎮和紅白鎮等地。項目組將針對災害帶來的典型山區聚落優化與韌性應對的問題,推動災害風險脅迫下的空間功能優化落地實踐。
中科院STS區域重點項目“胡煥庸線南端交匯帶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優化技術及示范”旨在揭示地形過渡帶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變化規律,評估自然-人文復合系統的綜合生態效應,為地方政府提供精準扶貧驅動下的國土空間功能優化和韌性防災體系建設方案。項目將依托中科院院地合作的良好基礎,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與示范,為相關區域的山區發展政策提供科學依據和典型示范技術。下一步,該項目還將著力在云南區域開展面上考察和樣品采集,同時深化典型示范縣的合作,推動項目成果的落地實施。
與什邡市政府進行座談
考察僰王山鎮水瀘壩村生態農業發展
磨西鎮土地利用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