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至7日,“第五屆國際泥石流學術會議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自然災害風險與綜合減災研討會”在北京成功舉行。會議的主題為“山地災害形成、監測、模擬與防治”,同時,“一帶一路減災”也是本次會議的重點議題。來自世界11個國家和地區的140余名代表參加會議,會議同時也是第二屆“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國際研討會分會場。
會議由中國科學院、中國水土保持協會、亞洲泥石流學會共同主辦,由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國際土力學協會、四川大學、長安大學等9家單位聯合承辦。中國水土保持學會副理事長、亞洲泥石流學會秘書長和“‘一帶一路’自然災害風險與綜合減災”項目負責人崔鵬院士主持,亞洲泥石流學會學術委員會主席Chack-Fan LEE、國際土力學與巖土工程學會主席Charles W.W.NG、中華水土保持學會(中國臺灣)主席陳樹群致歡迎詞和開幕詞。
會議邀請香港大學Chack-Fan LEE院士、日本砂防學會Shinji Egashira教授、香港科技大學Charles W.W.NG教授、長安大學彭建兵教授、加拿大Alberta大學的Dave Chan教授、清華大學王兆印教授、意大利水文地質研究所Alessandro Pasuto教授等11名國際知名專家做大會邀請報告,從不同角度討論山地災害基礎理論、模擬方法與防災減災手段。
會議分為6個部分,議題涵蓋了泥石流、崩塌、滑坡、堰塞湖等山地災害形成機理、區域規律、活動特征、動力學過程與模擬、風險評估、監測預警、工程防治等領域,匯集了山地災害各領域知名專家和青年學者的50余個學術報告,會議現場交流探討氣氛熱烈。
Alessandro Pasuto教授代表專家委員會做會議總結,他指出監測預警和數值模擬是目前災害學科的熱門與重要領域,強調野外工作、室內試驗、模擬工作相結合的重要性,同時高度評價了一帶一路減災研究的重要性與取得的成果。
“國際泥石流學術會議”是由亞洲泥石流學會(Asian Network on Debris Flow)于2010年發起、每2年一次的精英級學術交流會議,多位學術精英在此次會議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學科研究進展和未來發展方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地區是自然災害廣泛發育、高發、頻發的區域,山地災害不但影響沿線國家民生安全與社會經濟發展,同時也制約了“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地實施。本次會議立足山地災害前沿,特別是泥石流研究的國際前沿,針對我國與“一帶一路”國家面臨的重大減災需求,研討防災減災的科學與技術問題,既服務于學科發展和減災技術水平的提高,也為“一帶一路”建設與沿線國家可持續發展提供防災減災科技支撐。
亞洲泥石流學會學術委員陳樹群教授為青年論文獲獎者頒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