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至12日,由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主辦、科學計量與科技評價研究中心(SERC)承辦、9家單位協辦、12家期刊支持的“2019科學計量與科技評價天府國際論壇”(以下簡稱“天府論壇”)在成都成功舉辦。論壇吸引了來自比利時、挪威、瑞典、英國、法國、愛爾蘭等國及國內60余家單位的近260名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參會,并通過特邀大會報告、大會主題報告、熱點對話、投稿論文報告和專題學術沙龍等豐富的論壇形式,深入研討和交流科學計量與科技評價領域的理論方法研究與實踐應用等方面的最新進展及發展趨勢。
在論壇開幕式上,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分黨組書記王嘉圖、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主任張志強、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時建中分別代表主管單位、主辦單位、協辦單位出席開幕式并致辭。開幕式由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科技處處長、SERC執行主任陳云偉研究員主持,閉幕式由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副主任楊志萍研究員主持。
在大會特邀報告中,比利時魯汶大學Ronald Rousseau教授作題為《Benchmarking & Ranking》的報告,首先對排名和基準的概念進行了界定,介紹了基準在科研及科學計量中的應用,并對全球具有典型性的科研排名方法進行了比較,指出期刊或科研機構等排名是促進機構發展以及支撐科技決策的必要手段,但在基準選擇、排名方法制定和方法穩定性等方面仍然需要不斷完善。英國倫敦國王學院Grant Lewison教授作題為《The evaluation of prostate cancer research through references o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的報告,討論了各國家在臨床醫學參考文獻使用和數據庫檢索方面存在的顯著差異問題。挪威北歐創新、研究和教育研究所Gunnar Sivertsen教授和Dag Aksnes教授分別圍繞科學計量與科技評價的社會影響以及引文計量與科研質量評價,作題為《Understanding and Evaluation the Societal Impacts of Research》和《Citations, Citation Indicators, and Research Quality》的報告。瑞典烏普薩拉大學Per Ahlgren副教授作題為《Enhancing Direct Citations: A Comparison of Relatedness Measures for Community Detection in a Large Set of PubMed Publications》的報告,提出一種利用直接引用關系計算大型學術文獻集中的團體探測方法。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Jean-Charles Lamirel教授作題為《Time-based Science Analysis》的報告,以中國科學學四十年的數據為基礎,提出了一種完全無監督的方法來分析大量異構文本數據的演化規律。愛爾蘭國立都柏林大學Lai Ma助理教授作題為《The Challenges of Ex-Ante Impact Assessment: A Case from Science Foundation Ireland (SFI)》,從事前角度量化項目的影響力,指出項目影響力包括經濟、社會、政策引導等多方面),評價應以同行評議為主開展多指標綜合評價。武漢大學張琳教授作題為《Understanding and evaluating research and scholarly publishing in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的報告,通過對國際數據庫收錄人文社科成果情況進行分析,對人文社科評價提出思考,指出國際現有主要文獻數據庫可能無法反應人文社科成果真正的學術價值,我國的人文社科評價還需進一步本土化。上述特邀精彩大會英文報告,都圍繞科學計量學與科技評價的前沿和核心問題展開,主題鮮明、內涵豐富、研究新穎、觀點明確,是關于科學計量與科技評價研究的最新成果和觀點認識,對國內相關領域的研究具有極大的啟發價值。
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主任張志強研究員作題為《國際重大科學獎勵的計量與評價》的特邀報告,從國際重大科學獎勵的研究與發展、案例與分析、政策與建議等三個方面,論述了國際重大科技獎勵制度的起源與發展,詳細介紹了對諾貝爾科學獎以及主要科技領域國際重大獎勵的計量分析結果,以及從國際重大科技獎勵計量和評價研究中總結出的一系列科學規律,并提出了對我國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重要政策建議,以及促進我國重大科學成果產出的相關科技政策建議等。 北京科學學研究中心張士運研究員作題為《京滬深三地科創中心評價》的特邀報告,通過詳細的指標量化評價和分析,指出北京是以高校院所主導的技術驅動型發展模式,上海是以傳統產業和高技術產業并存的混合經濟發展模式,深圳是高技術產業為特征的發展模式。
在熱點對話環節,圍繞“科技評價研究責任與擔當”、“未來十年的科學計量學”以及“科學學大數據分析機遇與挑戰”等三個熱點對話主題,三組十多位科學計量與科技評價領域的優秀中青年學者圍繞對話主題,分別充分闡釋自己的學術觀點和發展見解,并與參會代表展開了熱烈的交流和討論。在投稿論文報告環節,有28位投稿論文作者分享了自己的論文成果,論壇組織現場專家評審出了優秀論文。天府論壇還舉辦了由南京理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和北京理工大學研究團隊共同發起的“全文本計量分析”專題學術沙龍。 論壇上還發布了由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研究團隊撰寫的《我國省域基礎研究發展現狀分析》、《DNA存儲科技國際發展趨勢分析》及《中歐班列沿線國家知識產權政策風險研究》等最新研究報告。
張志強指出,天府論壇已連續成功舉辦了三屆,經過中國科學院批準,2019年的天府論壇升格為“天府國際論壇”。為期兩天的“2019天府國際論壇”,科學計量與科技評價領域的國際著名專家、國內知名專家和青年學者才俊等云集,成為科學計量與科技評價領域的“高端論壇”。為期兩天的會議議程創新設計、環節精巧安排,高端報告密集、主題涵蓋全面,研究精彩紛呈、信息知識爆炸,思想火花迸發、觀點認識爭鳴,交流溝通活躍、論壇匯聚眾智,堪稱科學計量與科技評價領域的“學術盛宴”。論壇的密集學術交流呈現出科學計量與科技評價的理論方法研究不斷深化、應用實踐領域持續擴展的“發展旋律”。張志強強調,科學計量與科技評價是兩個密切相關、融合發展的研究領域,從某種程度上說,沒有計量與評價就沒有管理,沒有科學的計量與評價就沒有科學的管理。科學計量與科技評價的健康科學發展,需要科學計量和評價界與科研管理界攜手,共同高度注意處理好科學計量與科技評價涉及的宏觀與微觀、整體與局部、手段與目標、數量與質量、計量與專家、研究與應用、計量與評價等幾個方面的辯證關系。科學計量與科技評價的對象和結果有其專門性、特殊性、特定條件、特定應用環境等,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特別是數量化的計量評價不能簡單化、隨意化、主觀化和擴大化應用。只有科學地應用科學計量與科學評價的指標和方法,才能有助于科技管理和科技創新工作。
天府論壇得到了全國科學計量與信息計量學專業委員會、大連理工大學WISE實驗室、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中國科教評價研究院、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華東師范大學學術評價與促進研究中心、南京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政法大學法治科學計量與評價中心、中華智庫研究中心、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等協辦單位,以及《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情報學報》、《圖書情報工作》、《圖書情報知識》、《數據分析與知識發現》、《情報雜志》、《圖書與情報》、《信息資源管理學報》、《情報工程》、《農業圖書情報》、《智庫理論與實踐》、《計量與評價》等學術期刊單位的大力支持。
論壇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