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面向干細胞領域知識發現的科研信息化應用”項目組舉辦“科技大數據和學科知識發現技術交流會”。會議邀請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系統遺傳研究院執行院長沈百榮教授、澳大利亞悉尼科技大學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張嶷博士兩位專家做學術報告與進行技術交流。會議由干細胞信息化項目執行負責人胡正銀副研究員主持,項目組成員及部分研究生參加了會議。
沈百榮作題為《從數據到智慧:從生物標記物發現到智能城市》的學術報告,介紹了數據驅動的學科知識發現相關理論、模型和應用;以microRNA生物標記物的發現為例,系統闡述了利用公開的文獻和數據,進行學科知識發現相關研究與實踐;展望大數據和信息學對國家未來大健康和智能城市建設的作用。張嶷作題為《面向科技創新政策研究的智能文獻計量》的報告。報告圍繞應用于科技創新政策研究的智能文獻計量方法展開,結合萃取技術主題、追蹤技術變革與預測科技動態三個案例,分析當前以智能文獻計量學為代表的文獻計量新思路與新方法。會上,參會人員圍繞報告內容與干細胞學科知識發現展開熱烈的交流討論。沈百榮對干細胞信息化項目給予了高度的關注和肯定;張嶷針對造血干細胞知識發現案例進行深入討論,提出了改進拓展建議。
胡正銀在會議總結中指出,在過去的二十年里,數據密集型科研范式已初現端倪。尤其在生命科學領域,數據驅動的知識發現與技術突破正成為科技創新的新引擎。然而,數據驅動的知識發現范式仍然面臨著數據豐富但質量不高、算法先進但不夠精準、信息泛濫而知識稀缺等諸多挑戰。未來,項目組要緊密圍繞我院科技創新以及專業型科技智庫建設對“專業、精準、高效”的知識發現與知識服務需求,探索“科技大數據 + 智能情報分析技術 + 群智匯聚” 的知識發現與知識服務新模式,支撐高價值學科知識發現、智能感知科技發展態勢、精準預測未來發展趨勢等智能輔助決策服務。希望通過本次學術交流活動,與專家增進了解,將來開展更深入的交流和合作。
會議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