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至5日,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張亞平到中科院東川泥石流觀測研究站調研野外臺站建設,并與云南省昆明市東川區舉行科技合作交流。中科院科技促進發展局局長嚴慶,中科院昆明分院副院長甘煩遠,成都山地所所長文安邦、副所長陳曉清、副所長兼東川站站長蘇立君和東川區委書記胡江輝,區委副書記、區長陳江等參加調研。
在東川站,張亞平現場聽取了蘇立君作的臺站工作匯報,聽取了中科院山地災害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周公旦對“山地災害大尺度動力學模擬實驗平臺”規劃建設情況的介紹,深入了解了臺站科研工作、對外開放共享、科技成果示范推廣、研究生管理等方面工作情況,實地查看了泥石流防治示范工程、觀測試驗設備、臺站生活設施等,并與臺站工作人員、研究生進行了交流。
張亞平對東川站建站以來的創新和發展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他指出,東川站在泥石流災害研究方面具有長期的研究基礎和較高的國際學術地位,一些示范工程和防治體系在我國重大泥石流災害防治工作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與地方聯合探索的泥石流防治“東川模式”產生了重要的國際影響。他希望,東川站要繼續加強臺站基礎設施和觀測試驗設施建設,堅持國際視野、堅持開放共享,不斷吸引國內外更多的科學家前來開展工作,著力提升在泥石流災害研究方面的典型性和不可替代性,把東川站建設成為我國泥石流災害防治研究最好的平臺和國際合作的窗口。同時,要主動加強與地方政府的溝通與合作,積極爭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在泥石流災害防治、野外臺站建設、科技成果示范推廣等方面不斷取得突破。
調研期間,張亞平還與胡江輝、陳江等就務實推進院地科技合作進行了交流討論,并在科技促進區域發展、野外觀測試驗平臺建設等方面達成重要共識。東川區委常委、副區長黃大龍,園區管委會副主任、區工信科局局長張磊分別介紹了東川區泥石流災害治理和經濟社會發展情況。文安邦、陳曉清分別介紹了成都山地所與東川區科技合作情況和典型泥石流災害研究治理情況。
張亞平充分肯定了成都山地所與東川區的科技合作成果,并指出,在中科院新時期辦院方針的指導下,中科院緊密結合國家和地方的科技需求,與云南省、昆明市建立了全面的科技合作關系,并取得了顯著成績。成都山地所與東川區的合作歷史悠久,成果影響深遠,下一步雙方要面向“十四五”,繼續堅持需求牽引,創新合作機制,不斷深化泥石流防治研究和試驗示范,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持續強化科技供給,加快推進東川站基礎設施和一流研究平臺的建設,合力打造“東川泥石流”的國際開放合作交流名片,為東川區的轉型發展和“富強幸福美麗新銅都”建設提供良好的科技支撐。
胡江輝、陳江感謝中科院長期以來對東川泥石流防治、生態環境治理等方面工作的大力支持,并表示,東川站的泥石流研究工作對于東川區經濟社會發展具有特殊的意義,區委區政府將全力支持東川站的建設,進一步加強科技合作與交流,也希望借助中科院的平臺,著力發掘以“東川泥石流”為核心的資源優勢,不斷破解東川鄉村振興和轉型發展中的重大科技問題,全力推動東川地質災害防治、泥石流災害治理等工作,促進東川泥石流科學研究、科普教育及文旅產業發展。
中國科學院辦公廳秘書處、中科院昆明分院科技合作處和成都山地所、東川區有關部門負責人參加了調研。
調研東川站建設及科技促進區域發展工作
觀摩泥石流模擬實驗
與東川區政府進行科技合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