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黑子是太陽活動和太陽周期最重要的顯示,也是磁場對太陽動力學和結構的影響的重要標志。經過了多年的理論研究和實驗觀測,關于太陽黑子的形成機理和演化過程,仍然有許多問題有待進一步解決。當前太陽物理研究的焦點已經由黑子群這樣的大尺度結構,向太陽黑子本影、半影、亮橋等精細化結構轉變。通過對精細化結構的大樣本統計研究,有助于進一步揭示太陽黑子形成與消亡的過程,以及亮橋的動力學特性。因此,為了對太陽黑子精細結構進行特征提取,對這些精細結構進行自動識別與分割就顯得十分必要。
近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下,光電所自適應光學重點實驗室饒長輝研究員帶領的太陽高分辨力光學成像技術研究小組,提出一種新的對太陽光球層精細結構的自動分割方法。該研究充分利用了地基大口徑太陽望遠鏡配合自適應光學系統獲得太陽活動區高分辨力圖像的優勢,采用了水平集方法、形態學方法和灰度閾值相結合的算法,將太陽光球層的結構特征自動分割為太陽米粒組織,黑子本影、半影、亮橋以及氣泡這五個部分。這種算法在結構分割的精細化程度和特征識別的準確度方面,較前人的研究工作均有較大提高。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天文期刊《Solar Physics》上,具體參見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2Fs11207-017-1236-7。
針對編號為NA12381,NA12483和NA12599的太陽活動區
基于云南天文臺1米新真空太陽望遠鏡和光電所研制的151單元太陽自適應光學系統獲得的TiO波段高分辨力圖像以及精細結構特征自動識別與分割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