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炭地生態系統作為重要的陸地土壤碳庫,其碳動態對于全球變化的響應也成為了近年來研究的熱點。青藏高原若爾蓋泥炭地由于獨特的高海拔地理環境,對于環境變化和氣候影響會更為敏感,因此其碳排放動態及規律需要更多的研究來揭示,但目前相關的長期碳通量監測研究仍然較為缺乏。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高寒草地與濕地生態項目組的劉欣蔚等人基于若爾蓋高寒濕地生態站的通量塔對日干喬泥炭地區域進行為期5年(2013-2017)的長期監測,發現了該泥炭地區域的生態系統CO2凈交換的晝夜,季節和年際動態,并分析了該區域CO2通量的主要影響因素。
研究結果表明,在2013-2017年的研究期間,即使在干旱年份,日干喬泥炭地的年際CO2凈交換也表現出匯的狀態,年均CO2吸收量達到了171 g C m-2 yr-1,并且由于環境因素的變化,年際波動較大。光合有效輻射(PAR)和土壤溫度(Ts)對于CO2通量的晝夜和季節動態至關重要,而生長季的水分條件是該泥炭地年際CO2凈交換強度的重要決定因素。盡管數據顯示CO2吸收在干旱氣候增加,但這種高額吸收狀態在后續的年份迅速下降。監測結果表明,泥炭地生態系統的固碳能力不僅單純取決于年均CO2吸收量,還取決于長期氣候變化下土壤碳庫的穩定性。
本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16YFC0501804)和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項目(QYZDB-SSW-DQC007)等支持。相關結果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spheres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