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橋梁作為交通干線工程的重要結構及薄弱環節,在災害多發區長期遭受崩塌(滾石)、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災害威脅,嚴重影響線路建設和運營安全。建設中的川藏鐵路全線橋隧比高達90%以上,建設和運營期間橋梁山地災害風險等級極高。因此,揭示泥石流、滾石等山地災害與橋梁動力相互作用機制,構建山地災害沖擊力計算方法、定量評價橋梁易損性與災害風險,研發橋墩抗沖擊防護新技術已成為國家重大工程減災防災的迫切需求。
近年來,成都山地所何思明研究員團隊針對山區橋梁山地災害減災防災重大科學難題,綜合采用大比例尺模型試驗、理論分析、計算模擬與應用示范相結合的手段開展系統研究,在泥石流-橋墩動力相互作用模型試驗與計算模擬、泥石流對橋墩基礎沖刷模擬與定量預測、基于泥石流顆粒分布的沖擊計算方法及考慮泥石流隨機沖擊作用的橋墩物理易損性定量評價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在此基礎上,基于耗能減震原理研發了橋墩抗沖擊復合防護結構技術,并已在都(江堰)—汶(川)公路、映(秀)—臥(龍)公路、成(都)—蘭(州)鐵路、陜西省安(康)— 平(利)高速等重大工程中示范應用。上述研究成果可進推廣應用于橋梁山地災害防治,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和實用性。
系列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Engineering Geology、Landslides、Bulleti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等。
不同粘性泥石流-橋墩動力相互作用室內模型試驗
泥石流對橋墩基礎沖刷深度預測模擬
基于耗能減震原理研發的橋墩復合防護結構大幅度降低沖擊力
都江堰-汶川、映秀-臥龍及安康-平利高速公路橋墩沖擊防護示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