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應中國科學院山地災害與地表過程重點實驗室陳寧生研究員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與交流項目(中英)“地震山區可持續經濟社會發展系統模型”的邀請,英國皇家工程院、皇家藝術院Peter Head院士訪問成都山地所,并作了題為“Integrating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into the transition to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的精彩學術報告。副所長崔鵬院士、中科院山地災害與地表過程重點實驗室主任陳曉清研究員、副主任蘇立君研究員、項目英方負責人英國布里斯托大學Han Dawei教授、英國生態可持續發展中心項目主管Stephen Passmore、項目中方負責人陳寧生研究員出席報告會。成都山地所科研人員和研究生70余人聆聽了報告。報告會由陳曉清研究員主持。
Peter Head院士在報告中詳細介紹了生態輪回的科學定義和內涵,并以碳循環為例分析了大氣圈、生物圈、水圈、生態環境、災害、城市韌性發展與氣候相互作用關系及其互饋與耦合機制。報告還闡述了人類近代5項技術創新與促進城市韌性生態發展的關系,并解釋了地震山區可持續經濟社會發展系統模型如何幫助中國山區城鎮真正實現韌性生態發展。Peter Head院士還結合此次安寧河斷裂帶及西昌考察的情況,簡要分析了西昌市實現韌性生態發展面臨關鍵技術問題和解決方案,并同與會科研人員、研究生進行了互動交流。
Prof. Peter Head,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英國皇家藝術院院士,立志于推動全球可持續性發展。他于2004年在世界著名工程顧問公司奧雅納(Arup)創立并領導了引領城市化發展規劃和整合的團隊,并設計了著名的上海東灘生態城項目(該項目在2005被評為中國城市化領域最有影響力的規劃方案)。2008年,被英國《衛報》列為在拯救地球方面全球最有影響力的50人之一,同年被美國《時代周刊》贊為全世界30位生態英雄之一。2009年被英國皇家工程院授予終生成就獎以表彰他在改善環境和人類居住條件的卓越貢獻。2011年建立了生態輪回基金會(The Ecological Sequestration Trust),致力于生態可持續性城市建設進行有效的系統診斷和科學規劃。鑒于他的卓越貢獻,獲得了英女皇伊麗莎白二世頒發的大不列顛勛章(CBE),并先后獲得了英國皇家工程院頒發的銀質獎章及菲利普王子頒發的人類服務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