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凌晨7:00許,西藏自治區昌都市江達縣波羅鄉境內金沙江右岸發生巨型山體滑坡,滑坡體高速運動、解體并形成碎屑流,滑坡堆積體阻斷金沙江干流形成堰塞湖。成都山地所第一時間啟動科技救災應急響應,積極參與堰塞湖應急處置和減災調查。災害發生后,成都山地所高度關注,并第一時間啟動科技救災應急響應,學術副所長崔鵬院士、副所長陳曉清就應急減災作出具體安排。
應四川省國土資源廳的邀請,楊宗佶副研究員作為前方應急救援專家組成員,全程參加了前方指揮部災害研判、災情分析、救災預案和減災決策等工作。
同時,中科院山地災害與地表過程重點實驗室還派出由陳華勇副研究員、聶勇副研究員率領的12人科技團隊趕赴現場開展災害應急減災,并根據指揮部安排迅速現場采集滑坡、堰塞湖第一手數據與資料,分析災害成因與發展趨勢,有效支撐了應急減災救援決策。
此外,成都山地所還第一時間與四川測繪地理信息局溝通,緊急啟動了重大自然災害應急救援機制,及時派出由總工程師游勇研究員、科技與合作處副處長葛永剛研究員、國家測繪局應急測繪與防災減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蘇鳳環副研究員和張建強副研究員組成的專家組,與四川省地理信息局專家聯合開展應急測繪與災情快速評估工作。專家組充分利用12日17時獲取的高分辨率無人機影像數據和災前高分辨率數據資料,完成了災害成因分析、趨勢預測分析與減災咨詢建議等,相關成果第一時間提交四川省政府應急辦、減災委、防汛抗旱指揮部、國土資源廳、交通運輸廳、甘孜州政府等,作為防災減災的決策依據。
調查顯示,此次滑坡發生區域地層巖性元古界雄群組片麻巖,滑坡體上下高差約850米,滑坡主滑方向81度,滑動距離約1400米,滑動區面積52.6萬平米,滑動區平均厚度約46米,初步估算滑體積約2450萬立方米?;麦w經過高速運動后,在金沙江河道內堆積,形成長度超過2公里、平均寬度450米的堆積體,并向金沙江左岸爬高約160米,形成順江方向左高右低的堆積壩阻斷金沙江,致使上游水位和庫容快速升高和增加,對上下游造成重大威脅。
前方專家組夜以繼日開展現場考察
應急減災團隊開展野外調查
與四川省測繪地理信息局專家聯合開展災害研判、評估與減災對策討論